2009年5月18日月曜日

仁爱与兼爱

这两天去富山,虽然因为流感的蔓延没有听成佛法,
却在来回的路上把百家讲坛的儒墨之争听完了。

一直很喜欢易中天的课,深入浅出,通俗易懂,
几千年前的古典争论被他讲得如同发生在今天。
据他说,儒墨之争主要是墨子攻击孔子,孟子攻击
墨子,而最大的分歧则是面对当时社会的混乱,
两家给出的处方笺不同。

儒家认为是“仁爱”,墨家认为需要“兼爱”。
仁爱是由己推人,有差别,有等级的爱;兼爱则是
无差别的爱。儒家是从现实的可行性出发,承认有
差别的爱,但是推行的保障却是“道义”,超越了
现实;墨家提倡的兼爱超越了人性,推行的方法
却是诱之以利,吓之以鬼神,命之以君权。

我们为什么要做善?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的善?
儒家认为是天性,一个婴儿乱爬,即将堕井,任何人
都会扶一把,这是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”。墨家认为
是为了自己,因为爱人者人爱之,恶人者人恶之。儒家
认为人不可能做到对待他人与对待自己一样,而墨家则
提出如果有差别这就不是爱。

这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。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说,
应该是:真正的爱确实是没有差别的,然而人的爱却是
有差别的。所以人做不到真正的善。

仁爱与兼爱,儒墨两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所有人得到幸福,
其共同点则是都推崇爱的教育,善的行为。但是,人为什么
要做善?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?所有这些问题如果离开了
贯穿三世十方的因果的道理,单是归于天性与鬼神,就失去了
根本的立足点,又何谈救世良方?

在物欲横流,道德迷失的今天,中国的很多有识之士都在
提倡道德的复兴。无论处方是传统文化还是宗教,无论是
宗教中的佛法还是基督教,似乎只要能教人向善就是好的;
无论鬼神是否存在,似乎只要能让人作恶事时有所畏惧就是
对的。这实际上是非常功利主义的观点,只能救一时,不能
救一世。如果这样,则真善美不可兼得,甚至存在鸿沟不可
逾越。但是,善如果没有真做基础,就是欺骗;真如果没有
善做准则,就会沦为工具。佛法中讲悲智兼备,就是慈悲与
智慧并存:慈悲必须有智慧做基础,智慧必为慈悲而服务。

若是在中国推行真正的佛法,因果的道理将是关键中的关键。
如果没有将因果的道理贯彻到底,真实的佛法必将如空中楼阁。
因为只有明了因果的铁则,才会理解真实的自我,人的实相;
才会去追求绝对的幸福,真正的救度。

0 件のコメント:

コメントを投稿